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曲靖市麒麟区“挂包帮”“转走访” 工作简报 〔2020〕第15期

  • 信息来源区扶贫办
  • 文  号
  • 索 引 号
  • 发布时间2020-08-14 15:07
本期要目

●  区领导到茨营镇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  麒麟区发展辣椒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  茨营镇脱贫故事会:小故事激发大斗志
●  麒麟区东山镇:牵紧消费扶贫“牛鼻子”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  三宝中心幼儿园:助推教育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
●  麒麟区东山镇:义诊服务进社区 健康扶贫暖人心


区领导到茨营镇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8月4日下午,区委常委、区人武部政委杨刚到茨营镇哈马村委会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杨刚一行先后深入到哈马村委会法克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采取看现场、听汇报、实地走访扶贫企业、提问互动等形式深入了解;镇领导汇报了“军民融合抓发展、军地互动促双拥”及扶贫投资公司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消费扶贫项目总体开展情况。
茨营镇是麒麟区唯一的纯农业乡镇,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差,目前正处在攻坚克难扫尾的关键时期,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三联三争”激活力,以“三抓三促”为着力点实施脱贫攻坚,产业、就业扶贫工作收效明显,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稳步发展。
据悉,哈马村委会属于偏远高寒山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97人(其中:已脱贫17户67 人、未脱贫10户30人);享受低保户 20户人39人。据悉,哈马村委会是麒麟区人武部挂包帮结队扶贫村,共结队帮扶8户2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杨刚一行深入到法克村的“曲靖市宝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走访调研,实地查看了解该公司生产规模、腐质土销售情况。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强调要依托高寒山区的山水生态优势、肥沃土地发展蔬菜产业,以生态蔬菜示范点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杨刚对该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工作卓有成效,强调镇村组干部要破解脱贫攻坚难题,构建军政军民心连心、团结共建新农村帮扶模式,把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压实责任抓紧抓好,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腐质土生产规模经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钱晓阳)


麒麟区发展辣椒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时下,走进麒麟区各镇街道辣椒种植基地,一片片绿油油的辣椒长势喜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在进行除草培土、追施肥料、病虫防治、浇水等,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繁忙景象。
近年来,麒麟区依托区位、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通过合作社、种植大户辐射示范带动,按照“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动农户大力发展辣椒种植,并引进外地企业进驻进行收购加工,先后注册成立了曲靖聚顺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曲靖恒赢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南潮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的方式开展订单生产。
据悉,2020年,麒麟区在区域内山区半山区发展订单辣椒种植9220亩,其中东山镇8200亩,三宝街道640亩,珠街街道380亩,种植品种主要为干椒、朝天椒、线椒及美人椒。成熟后,将由公司(合作社)以干椒(鲜品)3.5元/公斤、美人椒1.6―2元/公斤、线椒1.8―2元/公斤、朝天椒保底价3.5元/公斤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初步预计亩产值可达3000-6000元不等。全区参与订单种植辣椒的农户共19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0户,有力促进了山区贫困户脱贫增收。(何粉香)


茨营镇脱贫故事会:小故事激发大斗志

 
8月12日下午,茨营镇脱贫攻坚故事会在团结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热闹开讲,团结村委会的贫困户和村组干部们齐聚一堂,一起话扶贫、谋发展、道感恩,通过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进一步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励斗志,引导和带动贫困户脱贫。
来自茨营镇各部门的宣讲员们为贫困户宣讲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绿币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洁屋美院活动、村委会目前各项重点工作等相关内容。
茨营社区顾家庄的已脱贫贫困户肖彩花讲述了自己靠着仅有的一只手带领全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抚育了两个大学生,盖起新房,光荣脱贫摘帽的故事。她身残志坚,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独臂”支撑起整个家庭,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党的政策好了,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宣讲员们为贫困户讲述了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亲历亲闻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故事内容“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和看得见的变化来讲述扶贫故事,激励斗志,引导和带动贫困户脱贫。通过故事会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一个个脱贫故事、一项项脱贫政策,深深的扎根在了贫困户的脑海中,大家纷纷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现在政策好了,我们要向肖彩花学习,要向已脱贫致富的人学习,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让他们放心,甩掉“穷帽子”,更要过上“好日子”。
决战决胜已经箭在弦上,时间紧迫犹如战鼓催征。茨营镇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不放弃、不停步、不歇脚,咬紧目标不松劲,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打赢各类问题“清零战”、劳动力稳定就业“攻坚战”、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等,从而勇夺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面胜利!(贾海波 王琳皓)


麒麟区东山镇:牵紧消费扶贫“牛鼻子”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在麒麟区南宁街道三步两道桥农贸市场“东山消费扶贫示范店”里,货架上摆满了来自东山的油乳腐、粗粮面条、牛轧糖、芝麻糕、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还有土猪肉、走地鸡、火腿、腊肉、酸菜等近40种不同的东山土特产品。前来购物的人络绎不绝,猪肉、土鸡、绿皮鸡蛋等畅销货常常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订。
近年来,东山镇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产业有效发展,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其中卑舍村更是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消费扶贫路”,卑舍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9户638人,经过近年的不断努力,现已顺利脱贫153户559人,全村也于2018年摘除了“贫困帽”。
卑舍村2018年投资260万元在卑舍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食品加工厂房3200平方米,主要加工面条、米线、包子,主供全镇各中小学营养用餐。同年,又投资120万元建成东山山里货加工厂1000平方米,主要从事彝族刺绣、辣操媳妇牛扎软糖、辣操媳妇卤腐等农特产品的加工。
过去,农村的土鸡蛋、卤豆腐、洋芋片、酸菜等土特产一直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东山镇乘着消费扶贫的东风,先后在麒麟区南宁街道三步两道桥农贸市场和龙潭市场成立了2个消费扶贫示范店,依托东山特色资源,发挥本土创业优势,以“组织搭台子,政府找路子”“党建+扶贫+农户”的模式,创新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及时挖掘东山本地特色产品,通过村级合作社将这些土特产收集起来送到位于市里的“消费扶贫示范店”里统一出售,仅三步两道桥农贸市场这个店,每天就可售出洋芋150余千克、土鸡蛋1000余个、土鸡和酸菜、卤豆腐等特产若干,每天营业额在2000余元,为群众打开了土特产的销售路子。
店里主要通过“统一收购及时加工分拣、批量外销”的稳定供销关系来带动东山村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通过组建消费中介,顺畅架构起乡村与城市消费间的桥梁,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打通农产品的消费通道,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腌制卤豆腐的传统,过去都是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经济效益微乎其微,自从村里开展了消费扶贫,我们的土特产也都卖到了曲靖及更远的地方,每罐卤豆腐根据大小可以卖到40-60元。”卑舍村村民赵稳花高兴地说。(付文飞  李自强)


三宝中心幼儿园:助推教育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

 
为认真落实省、市、区教育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助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帮扶贫困儿童健康成长,三宝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展“助推教育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主题活动。
三宝街道中心幼儿园大班全体幼儿及老师走进长坡小学,给长坡小学捐赠书籍及教学模具。
随后,孩子们跟随老师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送上爱心书籍,并积极宣传国家关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优先享受的相关资助政策。
此次活动,全园师幼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及创建书香校园的思想,充分发动广大教师“走进偏远小学、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多形式、全方位奏响“帮扶儿童生活,关怀心智情感,创建书香校园”三部曲,在“爱”的奉献中传递善良、收获真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向善的公益精神。(张丽萍)
 

麒麟区东山镇:义诊服务进社区 健康扶贫暖人心

 
    8月6日下午,麒麟区东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思源家苑小区活动室内人头攒动,40余名来自思源家苑小区的贫困老年人早早的来到了这里,因为麒麟区扶贫办与东山镇党群服务中心、东山镇中心卫生院今天将在这里为小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一场义诊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麒麟区扶贫办、东山镇党群服务中心的3名志愿者,东山镇中心卫生院的5名各科医生协调配合,宣传健康生活及常见病预防知识,发放健康扶贫知识手册,现场诊治答疑。医护人员为在场的每一位老年人测量了血糖、血压,做了心电图并进行了传染病筛查,热情耐心地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并提出合理化治疗建议及注意事项,整个就诊流程方便快捷,义诊活动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
    “老人家,您身体哪里不舒服,平时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您的血压有点高了,这个药带回去一定要按时服用,如果不见好转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卫生院医生对病人耐心地说。
    此次义诊活动共为40余名村民进行了免费诊疗,发放了健康扶贫知识手册40余份,并到贫困户家里为3名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开展了入户诊疗服务。
    开展关爱贫困户义诊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搭建起志愿者、医疗专家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为群众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而且更是为贫困群众带去了温暖,带去了健康,为倡导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曹文奇  崔凤仙)

CopyRight 2016-2022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滇ICP备05005095号-2 滇公网安备53030202000210号 技术支持: 华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