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我的扶贫之路

  • 信息来源麒麟区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索 引 号
  • 发布时间2020-08-24 17:02
-------珠街联合驻村工作队 段祥宇

2018年3月12日,受区委组织部选派,我被派驻到珠街街道联合村委会,开始我的扶贫历程。两年多来,感动与心酸,快乐与伤感,百感交集。在联合这片土地上,埋下了太多的汗水,我想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必是我们收获脱贫攻坚战胜利果实之季。

以真心换真情

有人说,乡下的空气很清鲜,很适合散步养生。是的,我们刚来时,老乡的热情是真实的,村民的朴素是真实的,村里的山水美景是真实的,但是,133户517人的贫困现状也是真实的。我们深知,如果是走马观花,做个甩手掌柜,那么我们所遇到的一切并会马上变得虚无。


白石岩吴付才老人已经80多岁了,是贫困老人户,住在村小学的教室里,窗户破烂。掌握了他家复杂的家庭情况后,赶着早晨初升的太阳,带上玻璃胶、玻璃和安装工具,来到他所住的苍蝇横飞、脏乱不堪的教室,他看到我和我的同事们带着这些工具,张着口不知道说什么,看到我们拖着桌子,爬上窗户,一块块的把烂玻璃拆下、把新玻璃安装上,他张开的嘴慢慢露出了微笑,双手不停的摇摆,好像是感谢我们,我们打扫好卫生,让他至少有个遮风挡雨的“家”。同时跟进兜底房建设,现在,他的兜底房已建好,他不用再蜷缩在脏乱寒冷的教室里过冬了。白石岩李天星也是孤寡老人,只有一条灰色的小土狗为伴,家里的地板坑洼不平,走进去无法下脚,从外面看他住的房子,就是那地震后要倒但还没倒的模样,我们先联系了其帮扶对象,民政局的顾山全给他送来了几件衣服,曾经是民办教师的他,还亲手写了封感谢信,字里行间透露着纯朴的感谢。2018年,村委会也给他盖好了兜底保障房,不过由于精神间歇性发作,过往的乡亲们往往绕道而走,好在看到我们,他反复都有好多话对我们说,现在他已被送到曲靖市三院做治疗。


2019年农历6月24日,白石岩举行传统盛大的篝火晚会,今年的脱贫户王付荣满嘴酒气的和我说了好多开心的话,看到他洋溢着美好的笑容,我想,这才是我到村委会遇到的最美好的景象。

以责任得信任

驻村的日日夜夜,遍访了整村所有贫困户及部分非贫困户,掌握了他们生活状况、生产情况、就医就学,通过看住房、看家具、看种养殖情况,摸清家底,整理问题,理清帮扶思路,形成帮扶计划,绘制好脱贫路径图、施工图,系好脱贫“第二颗纽扣”。
 
三家村的非贫困户周富良,一家4口人,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在昆明读大专的女儿。55岁的他种植了7000多颗的烤烟,用于支付女儿一年7000元的学费,还要负责一家老小的生活,他人看上去,就像一头只知道耕田的牛,沧桑、朴素、不争不怨,每次遇见他,微笑中都会漏出洁白的整齐的牙齿。他的女儿也很懂事,读的计算机专业,很多次想放弃学业打工挣钱添补家用。我们多次入户调查,拟纳入贫困对象,2019年贫困对象动态管理调整,没有通过。2020年,通过我们不断向村委会和街道领导汇报沟通,为他家4口人争取到B类低保补助,同时为之女周艳希向学校争取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每年2000元,希望这些能让他的女儿读完大专,让他们家过上踏实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


去年我们村贫困村出列,村里新建了饮水工程,9月份全村通水,改变了以往靠天喝水的困境。新建入村道路2条,硬化23条村里道路,7个村小组新建改扩建了小组活动室。我们扎篱笆开展三堆变三园,入户劝导打隔墙填畜圈推动人畜分居,放电影传政策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稳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文化治理,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以实干出实效

2019年6月,我有幸参加全市驻村工作队长培训会,实地参观了富源县爱心手工作坊的成功案例。经过协调努力,2019年7月,联合村委会召开脱贫致富暨家庭手工坊孵化启动仪式,综合考量联合村农业产业薄弱的现状,敢于突破,决定以手工计件家庭作坊模式,加盟“富源爱心手工作坊”,开启联合民族手工刺绣生产发展的春天。
   
家庭手共作坊,把生产线搬回家。订单式生产,厂家将订单及产品原件发给合作社,在家善待老人、抚养小孩的勤劳妇女们,拿起亲切的针线活,完成一件上交一件,按合格产品的数量计算工时费,多劳多得不误农时。合作社将做好的产品打包快递给发货厂家,厂家收货结算。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轴心,家庭手工坊为单位,联结每一个在家的农村妇女,慢工出细活,小手拼出大格局。

发扬民族文化,把APP装回家。少数民族服饰及手工艺品做工精美,内涵丰富,一直以来销售量却不理想。家庭手工作坊运行后,合作社将组织能手,利用新媒体,将民族歌曲舞蹈、民族习俗活动编排成视频,借助一个一个APP线上传播,每个爱美的妇女,装上APP,随时随地一拍,积极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手工产品的销售。

脱贫不等不靠,把产业留在家。以润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手工作坊的运营主体,正以白石岩村为试点,边试边推,计划用一到两年时间,覆盖全村委会8个自然村,带动300多人(贫困户100多人)加入手工作坊,预计每人月收入达500元。

驻村之路还将继续,为何本书家协调小额贴息贷款,为吕小武家孙子报名参军,为王赶生协调修改年龄以享受高龄老人补贴……我也切实感触到这条路上有太多的人,他们不顾一切的投入、不求回报的付出、不计其数的酸楚,我相信,这些都会化作春泥,滋润着我们村剩余的21户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

 

CopyRight 2016-2022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滇ICP备05005095号-2 滇公网安备53030202000210号 技术支持: 华海信息